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第50课:刘禹锡《陋室铭》的启示
作者:王冬老师廉洁课     发布时间:2021-01-18     信息来源:      阅读次数: 【关闭】

王子曰:居陋室而不以为陋,这不是一种无奈的妥协而是一种超越的境界,唐代刘禹锡在被贬安徽和县的两年间,被地方官刁难,三次搬家,被迫居于陋室,然而他因精神上的富足把这一切看淡,并因此写出不足百字却名扬后世的《陋室铭》。笔者曾在和县陋室公园(陋室原址在内)旁的陋室宾馆居住数日,但是因为工作缘故需要全程封闭,仅一墙之隔,却无缘实地一睹陋室风采。《陋室铭》所体现的中国文化中重精神轻物质的优良风格,在当今乃至将来的官员廉政教育和青年廉洁教育中都将继续发挥独特作用。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唐朝洛阳(今河南省洛阳)人唐朝文学家,哲学家,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监察御史,是王叔文政治改革集团的一员。他的家庭是一个世代以儒学相传的书香门第,他是唐代中晚期著名诗人,与白居易并称刘白。与柳宗元并称刘柳诗豪之称。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这不足百字的《陋室铭》是唐代刘禹锡被贬于安徽和县时,被当地地方官刁难居于破房陋室时的有感而作,虽不足百字,却流芳千古,成为中国知识分子居于困境时自励自勉的绝好佳篇。

刘禹锡因在任监察御史期间,曾经参加了王叔文永贞革新,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革新失败后,被朝廷贬至安徽和州。据说规定,应在县衙里住三间三厢的房子。可和州地方官见刘禹锡是从上面贬下来的,就故意刁难。先安排他在城南面江而居,刘禹锡不但无怨言,反而很高兴,还随意写下两句话,贴在门上: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和州地方官知道后很生气,吩咐衙里差役把刘禹锡的住处从县城南门迁到县城北门,面积由原来的三间减少到一间半。新居位于德胜河边,附近垂柳依依,环境也还可心,刘禹锡仍不计较,并见景生情,又在门上写了两句话:垂柳青青江水边,人在历阳心在京。那位知县见其仍然悠闲自乐,满不在乎,又再次派人把他调到县城中部,而且只给一间只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小屋。半年时间,知县强迫刘禹锡搬了三次家,面积一次比一次小,最后仅是斗室。想想这位势利眼地方,实在欺人太甚,遂愤然提笔写下这篇超凡脱俗、情趣高雅的《陋室铭》,并请人刻上石碑,立在门前。

这篇不足百字的室铭,含而不露地表现了作者安贫乐道、洁身自好的高雅志趣和不与世事沉浮的独立人格。向人们揭示了这样一个道理:尽管居室简陋、物质匮乏,但只要居室主人品德高尚、生活充实,那就会满屋生香,处处可见雅趣逸志,自有一种超越物质的神奇精神力量。

当今社会,人们对成功”的标准更多地用物质得失多少来评判,为了追求物质,少数干部甚至走上了违纪违法的道路,造成国家和社会的损失,带来自己包括家庭的悲剧,这种物质为上的唯利益导向既不利于树立良好的社会风气,也不利于对青少年的教育,更不利于民族的进步,我们不妨回头看看古人的情怀和境界,应该从中学到些什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