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子曰:91岁方退休,92岁时去世,一生经历三朝,可谓看惯秋月春风云卷云舒,阅历无数了,在任上能为官清简,既廉于本职又廉于自身,已实属不易,临终还遗言子孙保其身后的廉洁,这是对生死名利看透后的自觉选择。南朝的孙谦和任昉一样,对后人最后的告诫是保持廉洁。
孙谦(424—516)字长逊,东莞莒(今山东莒县)人。出身于一个中等士族之家,17岁为官,91岁致仕。历任宋、齐、梁三朝。不仅清简为政,廉于本职,而且“居身俭素”,廉于自身。
南朝宋明帝时期,孙谦以清廉慎行,因被公认有治干之才提升为明威将军、巴东和建平二郡太守。这二郡在长江三峡地区,主要居住着蛮、獠等少数民族,地方官一直是以武力来进行镇压。孙谦将要上任时,明帝命令他召募一千人为兵,统兵赴任。孙谦说:“蛮獠不服从命令,是由于对待他们失去节制,不必麻烦役使兵卒,以耗费国家资财。”他坚决推辞不受。孙谦到了任上,一改前任旧风,除去苛法,广施惠政。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下令将以前捕捉来准备运到外地作奴隶的人全部释放,恢复他们的自由,使蛮民家人团聚,安居乐业。他尽量不去烦扰百姓,以减轻他们的负担。从前,郡衙的许多开支都由蛮民负担,如众多的官府杂徭、大小官吏的大部分薪俸禄秩,均来自当地百姓,孙谦下令全部废除。孙谦在任三年,始终如一,不兴功,不扰民,郡内秩序井然。境内各族人民,包括蛮民、獠民纷纷怀揣金银,手捧珠宝,到郡府馈拜,孙谦寸金不收,一一劝回。
在钱唐县令任上,审理案件化繁为简,精明公正,一时民风改善,因此监狱竟然中没有被长期关押的囚犯。到他离任时,钱唐县的老百姓对他难舍难分。老百姓对他在任期内从不接受礼物总有点过意不去,于是众人拿出丝绸装了一车去追赶孙谦,要送给他以表心意。孙谦仍然坚决推辞,不肯接受。
梁朝建立后,梁武帝封他为辅国将军、零陵太守。当时他虽然已经年老体弱,但仍尽力处理政务。他鼓励境内农民从事农田耕作和种桑养蚕,并经常考察耕植成效,要求充分使用地力。这样一来,他所管郡县的粮食和蚕丝的收成常常比邻近郡县的高,因此,郡内百姓得以安居乐业。
每次离职时,因为孙谦没有私宅,就借官府空着的马车棚居住。他生活俭朴,简陋的居室里上铺着苇席,间壁屏风也是竹编,冬天是粗布被褥,夏天不挂华美的帷帐。孙谦还以仁义著称,其所行仁义之事甚多,比如他的堂兄孙灵庆生病后,无人照顾,就接在他家养病,他每次出门和回家后都要前去探视,询问起居情况。还有彭城人刘融,行乞时突然患上重病无人收留,被人送到了孙谦家。孙谦并不嫌弃,打开厅堂接待并一直照顾他。刘融去世后,孙谦又以礼仪为其安葬,众人都佩服孙谦的仁义。
梁武帝赞赏他的清白廉洁,对他十分礼遇。有几次朝见时,孙谦还请求担任繁重的职务以效力,梁武帝笑着说:"朕使用卿的智慧,而不再使用卿的气力。"天监十四年,梁武帝下诏说:"光禄大夫孙谦,清廉谨慎,名声卓著,始终不怠,是高年老臣,应加以优待。可给他亲信二十人,并允许在入朝时由专人加以搀扶。"
天监十五年(516),孙谦已九十二岁,他预感到自己将不久于人世,于是立志保持廉洁操行,直到身死之后。临终时他给儿子们留下遗书写道:“我年轻时本没有追求世俗富贵的意思,因此不求出人头地。后来历仕三代,官成两朝,以我这样的资历和名位,死后可能会得到朝廷的封赐,这是国家的惯例。待我气绝之后,你们应马上将我幅巾束发,免冠下葬,以存俭率。”又嘱咐:“葬我之时,棺足藏身,墓足置柩就可以了。送葬时引路的鬼幡之类可以省去,以我平时所乘之车为灵车,平时所卧之床为灵床,装了粗制竹席以备必要礼节,其他皆可免去。”孙谦死后,他的儿子们遵照这个遗嘱为他送葬,使他保持了最后的清廉气节。梁武帝知道后亲自为孙谦举哀,十分悲痛可惜。梁武帝下诏厚赐其其后人。
孙谦对百姓宽简为政,以百姓福祉为追求,对自身要求严格,廉洁风范坚守始终,最后享高寿去世。在王朝变换的乱世中,能有如此之坚守,必定是对名利富贵等想得彻底通透才行,而且要有超越常人的追求和毅力才能做到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