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第115课:县衙里的白菜碑
作者:王冬老师廉洁课     发布时间:2022-04-25     信息来源:      阅读次数: 【关闭】

王子曰:在明代万历年间的江西铅山县衙里,曾经立过一块白菜碑,上面画了一株叶肥梗厚须茂的大白菜,碑上刻写“为民父母,不可不知此味;为吾赤子,不可令有此色”,这是时任县令笪继良所立,旨在告诫自己和县衙官员,要做好县民的父母官。400年来,白菜碑历经风雨保存至今,已然成为清廉善政的一道丰碑。

笪继良,明代诗文家,江苏省句容县人,初名继盛,字我箴,号我真,万历十九年(1591年)举人。曾历任教谕、县令、知州、府判、大京兆尹等,因多有建树迁任工部郎、总河都御史,后被魏忠贤以"东林邪党"罪名将其削籍,崇祯年间复职后又受排挤而归家,八十一岁去世。

明万历四十四年(公元1616年),笪继良到铅山县任知县,平日布衣素食,轻车简从,不事奢华。据《铅山县志》记载,连年的灾荒导致粮食和蔬菜都已吃光,老百姓开始吃树皮草根,有的人在卖儿鬻女。一天,笪继良带着两名公差走出县城,来到城外村庄一户郑姓农家,走进农舍看到屋里全家饿得骨瘦如柴,个个脸带菜色,身上已经浮肿。男主人有气无力地告诉笪继良,杂粮和蔬菜吃光了,卖了一男一女换的几斗杂粮又吃完了。笪继良立即派一名公差回县城请来郎中给郑家老少看病。笪继良问农人:“眼前抗灾自救应该种些什么作物?你的一儿一女卖给谁家?”农人说:“种稻子来不及了,年猪月菜,蔬菜下种一个多月,尤其是白菜,就可以吃,再种荞麦,晚秋杂粮和豆……我的一儿一女卖给当地粮户任东家!”笪继良立即召集村里正和地保议事,又派公差“请”来粮户任东家。从他家拉出粮豆一百担,银子一千两,盖上县衙大印,把借来的钱粮分发给无粮有病的灾民,对为富不仁、逼卖贫家儿女的任粮户,责打二十大板,处三年牢狱。接着笪继良责令:各村大粮户借出粮豆若干担,碾成米皮糠和豆粉,分给患浮肿病的农人食用。严禁卖儿鬻女,已卖者迅速寻找儿女回家,各家各户大种白菜和晚秋杂粮自救。

经历此事后,笪继良亲自动手,描绘了一株叶肥梗厚须茂的大白菜,并题两句自勉词“为民父母,不可不知其味;为吾赤子,不可令有此色。”意即:作为地方父母官,不能只图自己安逸享乐,不问民间疾苦,不知青菜的滋味;作为子民百姓,不能让他们缺衣少食,面带菜色。他请来匠人,将书、画镌刻在一方长4尺5、宽2尺的青灰石板上,命名为“白菜碑”。立于县衙中醒目处,以警示告诫自己和僚属要以人为本、为民办事。“白菜碑”竖立后,笪继良召集全县里正和地保来县衙观看白菜碑上的白菜和题词,个个感慨万千。

两年后的万历四十六年 (1618年),朝廷借口辽东战事吃紧,向民间加派"辽饷",前后三次,铅山县当时总人口已锐减至不足二万,竟也被加派"辽饷"二万余两,百姓负担沉重,民不聊生。面对这严峻的现实,他极力改善弊政,体恤民患,鼓励农耕,推行德治,力戒饥馑,使铅山人民在沉重的赋税压力下得以温饱。

几年后笪继良调离铅山,铅山士民集资兴建了“笪公”生祠,供奉他的塑像祭祀,将白菜碑立于祠内,并筹资置田产,以奉祀事。这种为在生的人建庙立祠之事,即使在封建社会中,也属罕见,表明了老百姓感其恩德的淳朴情谊。

王子曰:白菜是平凡、朴素、寡欲、清正廉洁的象征,“白菜碑”中的民本思想不言而喻。历史何其巧合,笪继良的这个做法实际是效仿了嘉靖年间任其家乡句容县令的徐九思,徐九思在其句容官府里挂着“青菜图”自勉,图上书有同样的警句(见王冬老师廉洁课第19课),句容百姓根据“青菜图”建了“白菜碑”(比铅山白菜碑早了约八十年),可见笪继良少年时就受此影响,暗自要以这位被家乡人尊敬和怀念的前代清官为自己的榜样。一位江西人(徐九思)到句容为官,留下一块“白菜碑”,句容人为其建“遗爱祠”以纪念这位清官;几十年后,一位句容人(笪继良)来到江西为官,也留下一块“白菜碑”,当地人兴建了“笪公祠”,将“白菜碑”竖于祠内。两块石碑默默地昭示后人:为官清廉正直,才是最为人民大众看重的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