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第120课:李信圭—22年“清知县”
作者:王冬老师廉洁课     发布时间:2022-05-30     信息来源:      阅读次数: 【关闭】

王子曰:在中国古代政治中,为了阻止本地盘根错节的关系阻碍官员执法公正,很早就实行了异地为官的制度,同样为了防止任期过长造成腐败隐患,任期制和轮换制等机制也被设计出来,在官员的任命中被经常化地运用,这些制度设计都是旨在防范腐败不公发生的可能。不过在明代,有一位知县却留下了在任22年保持清廉的佳话,这不能不算中国古代官场上的一股清流和一段传奇,他就是明代清河知县李信圭。

王子在第41课中提到过明代著名的清官苏州知府况钟,他留下三次离任三次被百姓留任的故事,任苏州知府长达十三年,在他之前就发生过离任知县被百姓上书后留任22年的佳话,主人公便是明代清河县知县李信圭。

李信圭,字君信,明洪武二十九年(1396年)出生于泰和(今江西泰和),其父祖都是私塾先生。李信圭六岁入私塾,他好学上进,是当地有名的神童,26岁时高中进士。

  明仁宗时李信圭上任清河知县,清河县夹在黄河和运河淮河交汇处,十分贫瘠,到此为官别人避之不及,而李信圭却欣然前往。他自己也没想到,当到明正统十一年他被提拔为处州知府时,已22年过去,将他毕生的精力都献给了清河县的百姓。

   李信圭上任后首先着手管理漕运,前任知县曾因漕运之役负担太重,请求上级派附近的沭阳县出500人来助役,可沭阳役夫离家来到清河一二百里,既要出钱又要出人,衣食住行皆不方便,百姓怨声载道。李信圭得知后,首先上疏请免其助役,改让沭阳代输清河县的部分徭征,这样一来,两县都十分方便了,两地官民都很满意。

接着他着手改革当地民风陋习,拟定了教戒十三条,令里甲百姓书写于木牌之上,每月月初、月中出示儆戒。又让他们在木牌上写上里甲间勤惰善恶之事,表彰勤善,批评惰恶,清河风俗因此逐步得以改变。

清河县年不逢时,遭遇大旱,飞蝗蔽日,济民遍野,平时淮水泛滥更是家常便饭一般。李信圭奔走于上官,请求减缓征派。同时经常下乡察询民情。他家中老母中风在床,李信圭白天出临政务,晚上侍奉老母,夫妻相敬,兄弟友爱,也为清河吏民作出表率。很多百姓知道以后,都感动得流下眼泪。

  因业绩突出,明正统元年(1436年),李信圭被擢升为蕲州知州。清河百姓闻讯,五百多人赴京上书乞留,朝廷因此便命李信圭以知州之职,仍留任清河。多年前,清河百姓有湖田数百顷,被淮安府卫卒所占,但赋税仍由老百姓交纳,此事已有六十年了,清河百姓上告不计其数,一直未能解决,李信圭得知此事后上谏皇帝,获批还田于民,解决了长期积压的“疑难杂症”。曾有饥饿的百姓盗食他人一头牛被御史判处八人死刑,李信圭上奏后免除了六人死罪。

  李信圭多年如一日为百姓操劳的事迹深深地感动了清河百姓,以至县里有公务要办,不必派人追促,只要约定日期,到时全都前往无误。民间发生争讼,李信圭谕之以理,让他们回去反省,往往未等再审,都主动罢讼。

  正统十一年(1446年)四月,李信圭再次得到升迁,将赴任处州知府,使者来到清河请李信圭即刻赴任,消息传出,“一邑之民,无少长愚良,皆流涕,愿留不可。”李信圭在百姓的恋恋不舍之中离开了清河。临别时,他向百姓双手挥别道:“圣命难违,乡亲们安好啊!”

  李信圭来到处州后一天只吃两顿饭,一月处理公务几百件。他“进耆老问风俗,禁民间生女不举,有丧不葬而焚弃者。择城北闲地数十亩为义塚,葬遗骸,凡无葬地者皆许葬其中,民大化服。方询察利病,次弟罢行之,而疾作矣。”正统十一年(1446年)五月,上任处州知府一个月后李信圭病逝,终年六十三岁。处州的百姓惊愕了,他们不禁失声痛哭。清河百姓闻讯更是悲痛,自发为李信圭立祠致祀。李信圭居官清河二十二年,至处州仅一月,却得到两地百姓的爱戴与悼念,足见为政不在长短,而在于勤励爱民。

     王子曰:官员长期任职一地弊端是十分明显的,在古代结局也大都是不好的,因而李信圭居官清河二十二年,能守廉始终并勤政爱民,是值得记载称颂的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