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第121课:坦荡的白居易
作者:王冬老师廉洁课     发布时间:2022-06-06     信息来源:      阅读次数: 【关闭】

       王子曰:提到白居易,人们自然而然想到那些同情下层人民苦难的诗文,白居易一生历经八位皇帝,人生跌宕起伏,晚年以刑部尚书致仕。他在朝敢于为百姓说话,为文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作品直面社会现实。他的为人表现出独特的坦荡特质,在其诗文中多次被印证。因而他能于身后载入史册传颂,在生前得百姓喜欢。

       “缀玉联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这是唐宣宗在白居易去世后写的凭吊诗,可看作是对白居易一生的概括,得此礼遇不仅因为白居易曾是刑部尚书,更因为他举世公认的才气和贤名。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祖籍太原,生于河南新郑。白居易的先辈都任过官职,他们在官场能守住清正廉洁,良好的家风对他有深刻的影响和教育作用,因而白居易从29岁中进士开始为官后四十年,一直以先辈为榜样,在朝中能忠君爱民疾恶如仇,敢于直斥藩镇的背叛、宦官的丑陋、守旧势力的贪腐,为此上奏的奏章多达数十封。如唐宪宗时拟提拔贪腐的王锷为宰相,满朝文武敢怒不敢言,白居易却进谏直陈:“王锷苛刻百姓,贪得无厌。今若授以宰相,天下人怎不耻笑……上行下效,岂不朝纲大乱。”虽白居易上书言事多获接纳,然而他言事的直接致使唐宪宗抱怨:“白居易小子,是朕拔擢致名位,而无礼于朕,朕实难奈。”

       在被贬任地方职守时,他并不消沉,而是体恤民情关心民瘼,做到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在杭州刺史任上,他组织筑堤捍湖,长堤修筑完成后,既发展了交通,又改善了西湖周围数十万亩农田的灌溉,被百姓称为“白堤”。他还重新疏浚在钱塘门、涌金门一带的六口井,极大地改善了百姓的饮水问题,离任杭州前,他把自己的余俸留给后任作为基金,以减轻州民的负担,后任官员依此仿效,此基金用达五十年。离任时,杭州人扶老携幼,洒泪送别,白居易写下情深意切的《别州民》“耆老遮归路,壶浆满别筵。甘棠无一树,那得泪潸然。税重多贫户,农饥足旱田。唯留一湖水,与汝救凶年。”

       在苏州刺史任上,他带领老百姓修山塘河,建山塘街,此后千余年山塘街成为苏州最繁华的街区和旅游胜地之一。白居易离开苏州时,也是“苏州十万户,尽作婴儿啼”(刘禹锡诗句)。晚年退居洛阳,捐出家资和钱财,疏浚龙门八节险滩,彻底解决往日的船筏毁人伤亡事故发生,还拿出稿费重修衰微破败的香山寺,使之恢复了往日风采。

       在白居易的一生中,坦荡可能是他的独有特质,比如刚入仕途时,白居易担任政府机关校书郎,是个负责抄写的“文秘”,他在诗中写到: “幸逢太平代,天子好文儒,小才难大用,典校在秘书。俸钱万六千,月给亦有余,遂使少年心,日日常晏如。”因为成绩突出升为左拾遗(谏官)后,收入倍增后又自述:“月惭谏纸二千张,岁愧俸钱三十万。”这几首诗,毫不隐讳地自曝收入,也把自己屡屡进谏的内情暴露,足见其之坦荡无私。

       再看他的这首诗《三年为刺史二首》(其二)“三年为刺史,饮冰复食檗。唯向天竺山,取得两片石。此抵有千金,无乃伤清白。”又自曝了自己的“不廉”之举。这是怎么一回事呢?原来白居易在杭州任职的三年,足迹几乎踏遍了整个杭州,到天竺山游玩时,白居易捡到了两块造型别致的山石带回府衙。卸任之后,白居易忘记将两块石头留下,因而产生了很强的负罪感,写诗“忏悔”,并提醒自己,以后千万不要再重蹈覆辙。回头看看《观刈麦》诗“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可见白居易的坦荡真诚是一贯的,而不是故作姿态了。

       王子曰:虽然一生命运跌宕起伏,但白居易始终秉持“达则兼济天下,穷则兼济其身”的理念,调适自己,做到“身心转恬泰,烟景弥淡泊”,廉直而自足,乐观豁达,最终安享晚年,不愧“乐天”之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