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子曰:“在昔召公去,国人爱甘棠。于今树已空,时复吹清风。”当一个官员不因离去已久而被遗忘,反而随着时光沉淀被百姓愈发怀念,连带他曾在此休息过的棠树都不忍砍伐,这是多大的荣耀啊,正所谓“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百姓用载入《诗经》的民谣所表达出的对召公的思念和赞颂,是对廉政和仁政美德的真切呼唤。
诗以咏志是中国古代的文化传统,《诗经》中《召南·甘棠》颇为有名。“蔽芾甘棠,勿剪勿伐!召伯所茇。蔽芾甘棠,勿剪勿败!召伯所憩。蔽芾甘棠,勿剪勿拜!召伯所说。"短短几句,记载了百姓对召公的深切怀念和爱戴。
召公,生卒年不详,姬姓,名奭,又称召伯、召康公、召公奭,是西周宗室 、大臣,与周武王、周公旦同辈。周灭商后,周武王之弟周公旦手持大钺,姬奭手持小钺,左右夹辅周武王举行祭社大礼,向上天和商朝百姓宣告纣王帝辛的罪责,可见二人当时地位之高。据说周武王将燕地封给姬奭,姬奭派了儿子姬克去管理,自己继续辅佐周武王。不到两年武王又将召地(今陕西祁山)封给姬奭管理,所以人们称他为召公。
周武王去世后由年幼的周成王继位,周公任摄政,几乎代理成王的一切政事,召公对这种情况渐渐不乐意了。此时,前朝商纣王的儿子武庚联合不满周公的管叔加上蔡叔等发起叛乱,周公为团结召公等一致对外,特地写了一篇诰词《君奭》,表明自己为国无私的心迹,召公看了后惭愧不已,彻底消除了自己的疑虑,和周公团结起来平定了叛乱。
召公在周成王时担任地位尊崇的太保,当时自陕地(今河南陕县)以西,由姬奭主管;自陕地以东,由周公治理,这就是分陕而治。召公执政能做到政通人和,贵族和平民都各得其所,因此深受爱戴。周成王死后,召公继续辅佐周康王,开创“四十年刑措不用”的"成康之治",这样算来,召公算是辅佐过文武成康四代君王的大功臣了。
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召公之治西方,甚得兆民和。召公巡行乡邑,有棠树,决狱政事其下,自侯伯至庶人各得其所,无失职者。召公卒,而民人思召公之政,怀棠树不敢伐,哥咏之,作《甘棠》之诗。”说的是召公巡行乡里城邑,曾经在一棵棠梨树下判断案件,处理政事,上至侯伯、下到百姓都各得安置,无一失职。后人为纪念他,舍不得砍伐此树,《甘棠》既是为称颂此事而作,后由此引申出成语"甘棠遗爱",是颂扬离去的地方官的意思。
王子曰:召公能不辞辛苦四处巡视,就地在村边棠树下办公,体现了其求实清廉、为民便民的工作作风,也是其敬德保民治国思想的具体体现,上位者能如此,则何愁各级官员不仿效,而民必得便得惠矣。故而当后世出现昏庸无道的周王时,百姓愈加怀念深得民心的召公仁政是十分自然了。
“蔽芾诗章留古今,召公仁政得民心。甘棠剪伐犹知护,足见当年遗爱深。”召公没有能像周公那样留下巨著典籍,也没有留下警世名言。但为政者身教重于言教,其仁政和廉政精神生生不息。人去千载,政声长留,这是执政者的最高境界,身后仍能得到百姓的赞誉和爱戴,得民心,这才是当今各级干部应该追求的最大的政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