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子曰:他主张"为政以德","爱人节用","节以制度,不伤财,不害民。"他曾一再上疏恳请朝廷减轻农民赋税。他学问上承二程,下传朱熹,在中国文化史上发挥独特作用,他留下了“程门立雪”的尊师典故,他教育儿孙"俭以养德",留下了廉洁家规。他就是宋代的杨时。
杨时(1053-1135年),字中立,号龟山,被称为龟山先生。祖籍弘农华阴(今陕西华阴东),南剑西镛州龙池团(今福建省三明市)人 。北宋哲学家、文学家、政治家。
杨时自幼聪颖,善作诗文,人称"神童",虽三岁丧母,但在外祖家由舅母照看,少年也还算顺遂,二十四岁就高中进士。他学问渊博,在为官任上政绩突出,体恤百姓,清廉正直,史载历官之处"皆有惠政,民思之不忘"。元祐三年(1088),杨时被授予虔州司法。他执法公平严明,秉公办案,刚正不阿,“有疑狱众所不决者,皆立断。与郡将议事,守正不倾。”
他在浏阳刚上任就遇到旱灾,写下《上程漕书》、《上提举议差役顾钱书》,使朝廷及时拨给赈灾粮款,将官仓三千石稻谷迅速赈济灾民,缓解了灾民的苦难。后遇涝又写《上州牧书》,请求拨粮钱赈灾和减免灾民赋庸调。在萧山任职,能听取乡民的意见,率百姓筑湖三万七千多亩,可以灌溉农田十四万余亩,遇大旱之年也能保证有过半农田得到灌溉,据《萧山县志》载:”政和二年,(杨时)为邑令......开筑湘湖,以灌九乡,至今民赖其利。祀宦祠。“在余杭,他敢于抵制奸相蔡京以"便民"为借口为母筑坟圈地的害民行为。对蔡京、童贯等人迎合宋徽宗的奢侈荒淫,大肆搜刮民间奇珍异宝,征集花石纲等行为大胆提出批评。
在被宋徽宗召为秘书郎后,上书《与执政论时事札子》,建言十件大事,从“慎令、茶法、盐法、转般、籴买、坑冶、边事、盗贼、择将、军制”十个方面,一一分析朝廷一些政策的弊端,并且提出许多建议和措施。但大多未被采纳。到中央后杨时力主抗金,斥责童贯的投降行为,斥责蔡京蠹国害民,建议罢黜投降派张邦昌,力挺主战派李纲,为请愿的太学生陈东辩护,表现出非凡的见识和勇气。
南宋建国后,杨时又上疏请除茶、盐二法,并且力陈对金国割地求和不可为。宋高宗建炎四年(1129年),杨时以年事已高为由请求告老。
回到家乡后,杨时生活十分俭朴。据记载:“(杨时)自京城辞官还乡后,视公一饭,虽蔬食脆甘皆可于口,未尝有所择也;平生居处,虽敝庐优屋皆可以托宿,未尝有所羡而求安也。"
为了教育儿孙"俭以养德",杨时特立下家规:"三餐饭蔬,不论脆甘酸苦,只要是可以吃的,就不可有所嗜好;衣服鞋帽,不论布料精细,只要合身,就不许挑挑拣拣;所处房屋,尽管简陋,只要还能居住,就应安居乐业,不要羡慕别人雕梁画栋;故山田园,先祖遗留,应该守其世业,不可增营地产,侵犯他人利益。"他还赋诗勉励儿孙:"敝裘千里北风寒,还忆箪瓢陋巷安;位重金多非所慕,直缘三釜慰亲欢。"他还谆谆告诫后学者:"富贵如浮云,苟得非所臧。贫贱岂吾羞,逐物乃自戕。胼胝奏艰食,一瓢甘糟糠。所逢义适然,未殊行与藏。"(《书含云寺学者》),表达了自己的义利观荣辱观,南宋绍兴五年(1135年)杨时辞世,终年83岁。
程门立雪的典故发生在洛阳。他在早年向程颢学习,被赞”吾道南矣“,意即洛学南传就靠杨时了。程颢去世后数年又向其弟弟程颐请教,此时杨时已四十岁了,一天去拜见程颐,程颐正闭着眼睛坐着,杨时与同学游酢就侍立不动,等程颐睁开眼察觉时,门外的雪已经一尺多深了。“又见程颐于洛,时盖年四十矣。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时与游酢侍立不去,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杨时终于学得程门洛学的真谛,学成后在福建传播学术,集理学之大成的朱熹,就是杨时再传弟子,可以说,杨时在二程和朱熹之间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王子曰:杨时在历史上留下的可圈可点事迹太多,政治上、学术上都被关注。王子倒是在意他留下的俭以养德的家规,这看似对生活追求上的普通要求,只涉及吃穿住等方面的注意事项和自家产业不得侵犯他人的教诲,其内在包含着杨时正确的生活价值观享乐观,是他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古人说“立德、立言、立功为三不朽“,杨时在这三方面应该算都有建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