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页面:首页 >> 新书通报 >> 正文
新书推荐(第十一期)
作者:刘涛     发布时间:2018-04-23     信息来源:     阅读次数:【关闭】

1、《大学之修养

作者张信刚教授,是杜维明眼中深具“人文气质和博雅见识的教育领袖”,梁文道眼中“通识教育的最好示范”,张维迎、荣新江、杨澜等共同推重的“博雅通识”之人。张信刚教授是世界知名的科学家,又曾长期担当香港城市大学校长和北大、清华的特聘教授,可谓“出入中西文史,纵横政经社科”。本书中,他在娓娓道来之中传达了非常丰富的知识,却又十分幽默、风趣,读来十分亲切。

这本书是一部轻松有趣的人文通识读本,一本纵横开阖的文化概览。作者以天马行空的随想,涵括了人生、历史、科技、音乐、人才、教育、文化交流、美国等等与我们为息息相关的话题。最为重要的是真正做到了跨文化的考察、跨学科的思考,打通了文理、中西、古今之间的隔阂。

2、《道教文学十讲》

孙昌武所著的《道教文学十讲》一书依据著者二〇〇九年在香港中文大学开设《道教文学》课程所用讲义修订而成。全书共十讲,在探讨“道教文学”的内容、性质与价值的基础上,分别就仙传、仙道类志怪与传奇、女仙与谪仙传说、仙歌、游仙诗、道士诗文创作、古代文人的仙道类诗歌、宋金时期的新道教诗词、神仙道化剧等专题加以介绍并选释作品,分析其思想、艺术成就与贡献,揭示道教与文学的密切关联及其相互影响。全书内容丰富,深入浅出,是一部兼具“学术性”和“可读性”的教材与读物,亦可供相关学术领域研究参考。

3、《佛教文学十讲》

本书以具体作品为切入点,关注佛教文学在中国古代的创作、演变和传播,目的是初步探讨佛教文学在中国古典文学领域内的独特价值,进而启发人们思考佛教文化对于整个中国传统文化所产生的积极意义。

全书共分十讲,选取汉译佛经、中国僧团的文学创作、士大夫文学创作和民间俗文学创作四类作品,对其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进行深入浅出的分析。文学作品的具体类型包括:佛传、本生经、譬喻经、大乘经;诗僧创作、禅宗文献;俗曲辞和通俗诗、变文;古代文人诗、古典小说和戏曲。每讲正文后附有“作品释例”,选取最有代表性的佛教文学作品片段,以方便读者对相关理论问题的理解,同时为读者欣赏佛教文学作品提供了具有典范意义的材料。

4、《点灯的人:南怀瑾先生纪念集》

此书由编者的话、代序和正文组成。正文包括5部分内容,其一为“追南师影”,选择了8篇文章,作者分别是与南先生较为亲近的周瑞金、林曦、杜忠诰、吕松涛、古国治、闫修篆。其二为“忆南师情”,选择了16篇文章,皆是通过追忆与南先生的交往,表达对南先生的崇敬与追思。其三为“感南师铭”,选取了28篇文章,或长或短,或繁或简,作者虽未与南先生谋面,却因南先生的著作而受到影响,对南先生的逝去深怀悲痛之情。其四为“悟南师境”,包括9篇文章,通过解读南先生的著作,表达了对南先生的崇敬。其五为“祈南师宁”,包括11篇悼词、挽联及留言7则。该书所选文章,皆源自“金粟阁”网站。文章作者广泛,有将近耄耋之年的老朋友,也有90后的大学生;文章长短不齐、质量不等,有数万字的宏篇高论,也有不足千字的感怀臆语。其他如“实修驿站”等处还有许多怀念南先生的文章,但限于我们学力不足和时间仓促,暂未收录。

5、《东方文化大观》

本书兼具一般专著与工具书的长处,分类按条目介绍。第一编介绍东方的风貌,侧重两点:其一,勾画各国历史演进的轮廓;其二,写其他类未能包括但双颇具该国特色的内容。除“民俗”一类外,均依历史线索由古而今,层层展开。“民俗”一类,因国而异,旨在介绍其独特处,不求形式划一。书中所述,凡受中国文化影响的,都一一说明,以示中国文化与东方其它各国文化联系之密切。

本书既具有知识性、可读性,又具有较高的学术性,适合中等以上文化程度的读者阅读,也可供专业研究者参考。

6、《国学档案》

现代意义的“国学”概念,是晚清以来逐渐形成的。关于这种“国学”概念出现的背景,王淄尘《国学讲话》一书略有说明:“庚子义和团一役以后,西洋势力益膨胀于中国,士人之研究西学者日益众,翻译西书者亦日益多,而哲学、伦理、政治诸说,皆异于旧有之学术。于是概称此种书籍曰‘新学’,而称固有之学术曰‘旧学’矣。另一方面,不屑以旧学之名称我固有之学术,于是有发行杂志,名之曰《国粹学报》,以与西来之学术相抗。‘国粹’之名随之而起。继则有识之士,以为中国固有之学术,未必尽为精粹也,于是将‘保存国粹’之称,改为‘整理国故’,研究此项学术者称为‘国故学’……”曹聚仁回顾这段历史时也说:“‘国学’这一名词,并不是古已有之的。乃是19世纪西学东渐以后,有些士大夫只怕‘国粹’给欧风美雨吹掉了,乃要紧紧的保存起来,称之为‘国学’,到了20世纪初,他们就在那儿提倡‘国学’了。”

   本书是一项重要的学术史工程.其宗旨是对百年来中国人文学科的学术展分门别类地加以总结清理。凡属人文学科重要的学术研究对象,其学术中都可併本丛书。每一种均包括三部分内容:对学太中卜且右重要意义的论著加以评介.以期在展示代表性成果的同时揭示出学术发展的脉络;百年来学术论著提要.其特是切实、可靠、完整:百年来学术史大事记,其特是注重事实和可读性。这种新型的学术史著作,在将史料的客观性与作者的学术立场结合方面作出了新的探索。  

   本书体例新颖,视野阔,内容丰富.必将对中国人文学科的发展起到卓有成效的推作用。

7、《经学档案》

《中国学术档案大系:经学档案》是一项重要的学术史工程,其宗旨是对百年来中国人文学科的学术进展分门别类地加以总结清理。凡属人文学科重要的学术研究对象,其学术史都可进入本丛书。每-种均包括三部分内容:对学术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论著加以评介,以期在展示代表性成果的同时揭示出学术发展的脉络;百年来学术论著提要,其特点是切实、可靠、完整;百年来学术史大事记,其特点是注重事实和可读性。这种新型的学术史著作,在将史料的客观性与作者的学术立场结合方面作出了新的探索。

《中国学术档案大系:经学档案》体例新颖,视野开阔,内容丰富,必将对中国人文学科的发展起到卓有成效的推进作用。

8、《老子为道》

本书《老子为道》,是殷先生继《易经的智慧》之后的又一部力作,同样是为青年人讲课的录音整理稿。殷先生把老子的“为道”解读为“道中之道”,认为,老子为后世之言,决不是讲讲什么是“道”的空头定义,重要的是讲述如何在日常生活中“为道”、“上(尚)德”。《郭店竹简·性自命出》云:“道始于情。”情者,人之常情;道者,人之常道。仅仅是口头上说说而不去实行(为),则见不到人之常情,亦见不到人之常道。所以,本书重点讲述老子的“为学日益,为道日损”,让老子的“道中之道”回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之中,并由此及彼,触类旁通,解开《老子》全经的密码。

全书围绕“为道”广证博引,亦道亦禅,或易或自然,古今中外,尽性而谈。老子倡言的无为、无不为,孔子《论语》的中庸,易学的简易、变易、不易,禅宗的公案、参禅,以及西方古今哲学的思维论证等等,可以说是把儒、释、道、耶、回诸说,大而化为一统,小则兼顾诸端、末,事无巨细,顺理成章,实乃化境。

9、《儒家内圣修持辑要》

全书近600页,分为五章,另有一个附录。第一章为“概论”,介绍了儒学基本知识,内圣修习之理,儒家工夫概述——鸟瞰内圣修炼之发展。第二章是“儒家内圣修持理法”,综述理学(又称圣学)修持之理,心学内圣修学理法,气学内圣修学理法。第三章为儒家内圣修持开悟之学,介绍了何为儒家的证悟,并解析了张载、李二曲两个儒家内圣修证案例,在此基础上,综述了内圣修持之效用。第四章是儒学内圣修持简择综要,主要内容包括修持之理的共同点——气;内圣修持之悟前阶段;关于开悟之修持;开悟后各阶段、层面之修证。第五章为证悟案例简介,包括罗洪先、王时槐、罗近溪、王龙溪、陆象山五人的证悟、圣修案例。

此外,本书附录章包括《就正录》与《儒家内圣心法指要》,《大学》儒、释、道三家解,范围三教等三部分内容,均系儒、释、道之会通原著,其中道家著述介绍静修入门工夫颇详,可资初修者借鉴。

10、《清言小品菁华》

被当下称作“清言小品”的文学样式,大致在宋代开始形成,并成熟、盛行于明清。清言是一种格言式、语录体的小品文,篇幅短小,多则数行,少则几字,但内容题材却涉及广泛,三教典籍、稗官野史、街谈巷语,无所不包,山石林泉、鱼虫花鸟、国家治乱、世态炎凉,无所不谈。这些作品以清词雅言表达提纯个人的思想,包罗万象,别具一格;笔致轻倩,不故作端严正色,片言只语,又不乏真知灼见,具有极强的可读性,又颇有史料价值,使读者得以在“正统”之外,别出蹊径,多角度、多侧面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很受人们的喜爱。随着研究的深入、拥趸的日多,清言小品在我国文学目前地位愈加凸显。本书以“菁华”的方式,选取了明清两代内容和形式均属上乘,很有代表性的清言作品,同时,也是把历代清言小品的名篇一网打尽。

 

 

主办单位:红世一足 承办单位:红世一足图书馆 皖ICP备06012098号
地址:丰乐大道2188号 电话:0550-3854722